d01cb4cc7cd98d10b5e488d1203fb80e7aec9064  

 

 

希望能認同彼此不同的地方

理解彼此的文化

彼此接近對方

 

------------------------金南佶心中的《阿里郎》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kzODgyNDky.html

 

(翻譯:百度金南佶吧  淨小顏)

 

7985fcf81a4c510f46b34ef96159252dd52aa524

 

 

 

認識他一段時間了

也明白這是他心中一直以來的理想 : 共融一家

也被感動很多次了

但今晚再看到這一段視頻

仍是心裡暖暖的

 

這孩子  這男人

始終有份可貴的   天真

他總期許自己  盡己之力

用音樂  用戲劇  

化解文化或歷史的隔閡

也希望將韓國文化推向國際吧

 

日本正在強烈反韓的氣氛

但他的演奏會還挺熱鬧

可見......"偶像"真是無國界的 (哈)

 

就像我

雖然看韓劇  但不哈韓

甚至有點反感韓國

偏偏莫明喜歡上了一個"韓國男人"

因為他的緣故

我也開始試著  理解這個國家

這也是他無形中發揮的力量吧

 

  35d25e540923dd549baa5288d009b3de9e8248b3  

 

(非常無聊的...特地上網找了一下"阿里郎"的由來...不知準確與否?)

 

「拋棄我不顧的郎君阿,走不到十里便生腳病喲」,

這道阿里郎,不但韓國男女老少都能朗朗上口,

即使是外國人,對于這首最具代表性的韓國民謠也都耳熟能詳。



阿里郎曲在韓國,依地方不同而歌詞內容略有差異。

但在韓國語中,阿里郎並非人名,而是一個地名,有人認為是一座山的名字,只是無法證實其於何處。

 

各地的阿里郎曲,雖不盡相同,然而卻將古代女性逆來順受,執意不屈的堅毅精神表露無遺。



阿里郎曲由來,有說為新羅始祖之妻英,另名阿里郎所創鄉曲得之。

或說為韓國樂笛奏出之長前打音,再被模仿而成的阿里郎曲。

 

其中較為據實可信的還是慈悲嶺傳說。

慈悲嶺並不存在於今之韓半島地圖上。

中國漢代初期在半島上設置四個群郡縣後,大陸北方民族或出於壓迫,開始了越江大遷移。

 

這些離鄉背井的移民輾轉哀號於北通路關之慈嶺間,老弱婦孺多病死途中。

在這流離之中,阿里郎曲便流傳開來,

抒發移民內心的苦痛翻山越嶺後,便將阿里郎曲傳到了韓半島的中部。

 

史學家相信這些被漢神視為東夷的化外民族就是古朝鮮民族。

而阿里郎,便是韓國古語樂浪之擬聲語。




另外一說,乃為高句麗滅亡後,不甘受唐統治的遺民越嶺南下,

思念留在故國為唐蹂躪的親人,不覺悲憤的唱出了阿里郎哀調。

高句麗故地在三國時代之前本為古朝鮮地,所以這種說法幾分可靠性。



由各傳說,阿里郎顯然不是一首浪漫的民謠。

韓半島淪為日本殖民時,阿里郎曲成為每一個韓國人期待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精神口號。

誰說阿里郎民謠不是一部血淚交織的歷史呢?!

 

 A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金南佶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水。 的頭像
    。水。

    遇見。김남길。

    。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